1984年11月21日,是一個讓芝加哥球迷心碎的日子,他們期盼的未來希望就在一夜之間消逝了......。

■丹尼獅

-----------------------------------

說起芝加哥籃球的代表人物,多數球迷第一時間會想到喬丹(Michael Jordan),年輕些的球迷則可能會說起羅斯(Derrick Rose)帶著他們一起「飆風」的回憶,但對80年代的芝加哥球迷而言,威爾森(Ben Wilson)才是他們心中曾經的唯一。

1967年3月18日,綽號「Benji」的威爾森出生在芝加哥南區的查塔姆社區,從小就熱愛打籃球,他的母親瑪麗(Mary Wilson)曾透露每天日暮之時她就會走到離家僅隔三條街區的寇爾公園,從籃球場上抓回滿身大汗的威爾森回家吃飯。

除了每天必到寇爾公園報到,國中時期的威爾森也開始數次超齡受邀參加高中以上的籃球訓練營。瑪麗曾擔心面對那些挑戰會讓威爾森失去對籃球的熱愛,結果反而是他展現出的企圖心與努力讓母親折服。

「每次在訓練營開始前,他都會跟我說他可以成為全美最好的球員。」瑪麗回憶著。「我說:『寶貝,你還只是個孩子,你要面對的是那些年長你好幾歲的球員,而且你就算在伊利諾州打響名號,其他州的年輕球員也不會比你差勁……』結果他打斷我的話說:『媽,別侷限住我的目標!』我回:『我知道,但現實是……』他又打斷我的話說:『你認為我的想法不切實際嗎?我知道你的意思,但我比任何人都努力,我相信自己絕不會輸給其他人,我會證明給妳看的!』」

在進入高中就讀前的那年夏天,威爾森參加了在寇爾公園舉辦的夏季籃球聯賽並嶄露頭角,儘管身材明顯不及其他成人球員,但主打後衛的他在舉手投足之間充滿節奏感,更重要的是,他的組織能力與傳球視野已明顯凌駕於其他球員,此時包括他的母親、哥哥與身邊的朋友們才真的瞭解,威爾森的籃球天賦或許真的讓他擁有無可限量的未來。

威爾森後來進入當地的西蒙高中(Simeon),6呎1吋的他是球隊正選名單中的唯一高一球員,他在兩年內長高到6呎8吋,1983-84年球季,高三的威爾森帶領西蒙高中打出30勝1敗的優異戰績,幫助球隊贏得隊史首座州冠軍。

由於當時NBA公牛隊的戰績乏善可陳,整個芝加哥市的籃球迷幾乎都把焦點轉移到這名年僅17歲的球員身上,而指導他三年的西蒙高中總教練漢布瑞克(Bob Hambric)是以「會投籃的魔術強森(Magic Johnson)」來形容威爾森。「當時包括他的身材、動作,都像極了魔術強森,而且還有著更穩定的外線。」漢布瑞克說,「他有能力改變整場比賽的走向,如果他認為球隊需要更多籃板球與防守封阻,他就會辦到那些事。如果球隊進攻當機,他就會跑到低位要球得分,或在外圍組織一波成功的戰術。他能辦到任何事。」

除了投籃能力,或許因為從小主打控衛的緣故,威爾森也練就一手行雲流水的運球,搭配標準的前鋒身材,讓他成為高中賽場上令對手無解的存在。與他當了三年隊友的西蒙高中球隊隊長E.大衛(Eric David)就如此形容:「他擁有如魔術強森般的身材,再搭配皮本(Scottie Pippen)的全能球技,喔我這裡說的不是早期的皮本,而是後來那位能在尤恩(Patrick Ewing)頭上灌籃的皮本,威爾森就是他們的綜合體。」

曾被威爾森單場攻下50分、15助攻的對手霍諾爾(Charles Honore)則說:「他是最特別的,就像魔術強森一樣,可以在場上完成任何事,每次遇到他,我都很驚訝他所展現出的能力。」

全美高中籃壇每年都有許多天賦滿溢的球員想冒出頭,「接班人」、「全美第一」等名號在坊間天花亂墜流傳,但事實上並非每個人都能如預期發展,而威爾森之所以能成為對手口中那個「最特別的存在」,甚至成為芝加哥球迷所寄望的未來希望,其實是在於他超越同齡球員的努力與企圖心,這讓接觸過他的人更對他的未來感到期待。

「某天假日早晨,我開車回學校,打算拿回忘在球場的戰術板,但想不到體育館的大燈竟然是亮的,正當我以為是哪位球員在放假前又忘了關燈時,推開大門才發現滿身大汗的威爾森在自主練習。」總教練漢布瑞克回憶著,而那一天不過是西蒙高中拿下州冠軍的三天過後,漢布瑞克同意讓球員放上幾天長假,但威爾森依舊在難得的假期中回到球場苦練。

除了球技備受推崇,威爾森如陽光般的人格特質更讓身旁的人更加喜愛他。「威爾森不是一個藉由說話來吸引目光的人,但他是一個很好的傾聽者,當你遇到困難向他傾訴時,他會耐心聽完,接著給你一個思慮周全的意見。」好友桑普森(Teri Sampson)說,「他的行為舉止根本不像17歲的高中生,而是一個成熟的男人。」

高中隊友E.大衛也分享一段故事:「總有一些中年人試著接近威爾森。每當我們放學騎車經過第79街時,公車司機都會耳提面命給威爾森一些建議,但威爾森當時其實已經入選全美高中最佳陣容,甚至還是Nike訓練營的MVP,不過他依舊會把車停下來,只為了聽完他們的意見。」

正因場上表現出色,和善的待人處事又為人稱頌,升上高四的威爾森收到包括帝波、雪城與印第安那大學提前開出的全額獎學金,他本人則是傾向留在家鄉加入伊利諾大學,西蒙高中的美式足球教練A.史考特(Al Scott)就透露:「我曾在一年內送出12名美足球員到第一級大學,但所有前來學校關注的球探人數,居然比不上來找威爾森一個人的球探人數。」

一個集天賦與努力於一身、總是帶著和藹笑容面對人們的年輕球員,上帝似乎已經幫他寫好一個將成為NBA未來之星的劇本。而正當他的親友談論著威爾森未來可期的NBA生涯,芝加哥球迷則幻想著他身披公牛隊球衣出賽甚至為家鄉高捧冠軍金盃的畫面。

然而,那一天午後突如其來的三聲槍響,就這麼讓一切化為泡影。

1984年11月20日中午時分,威爾森在學校附近開車載著女友蘿許(Jetun Rush)與同行女性友人,遇到三名年紀相仿的年輕人擋在路中,威爾森先是按喇叭提醒,並搖下車窗說了聲:「不好意思!」想不到這樣的舉動惹惱了16歲的摩爾(Billy Moore),他在威爾森驅車經過他們一夥人身旁時,近距離朝威爾森開了三槍,擊中他的肝臟和主動脈,威爾森的血瞬間灑滿車內並陷入昏迷,送醫後經過17小時搶救最後仍宣告不治,威爾森的生命與芝加哥的籃球希望就在這場意外中消逝。

在威爾森下葬那天,有超過8,000名芝加哥市民前來參加告別式,其中包括多位國會議員、州參議員與時任芝加哥市長H.華盛頓(Harold Washington),他們除了追悼威爾森,也為了向心中那個永遠無法成真的夢想道別。而撐著黑傘站在人群前排的N.安德森(Nick Anderson,後為魔術隊球員)望向棺木直愣著,久久無法接受眼前殘酷的事實,他的摯友、偶像與芝加哥的籃球希望居然已經躺在冰冷的棺木中。

「直到現在,我仍會想起當年一起在體育館練球的日子。他是我的兄弟,永遠活在我的心中。」N.安德森感性地說道,而《SLAM》則在威爾森的故事文章中如此寫著:「他是上一個世代中最棒的球員典範,他為人稱頌的原因出自於良好的人格特質,而非只是球場上的表現。」

在威爾森逝世後,西蒙高中將其背號25號退休,以緬懷他對學校的奉獻,多數家庭也在家門口插上鮮花致意。如今走在芝加哥街頭,仍會看到與威爾森相關的塗鴉,那段回憶早已深植在芝加哥市民心中,成為風城不可或缺的象徵之一。

由《ESPN》拍攝的紀錄片《30 for 30》系列中,也特別收錄了威爾森的故事,標題名為《一段夢想戛然而止的真實故事(The True Story of a Dream Cut Short)》。製片總監T.哈里斯(Todd Harris)說:「這裡(指芝加哥)有好多充滿潛力的孩子們,他們從威爾森的故事中學習到了要珍惜生命與所愛的人,還有上帝賦予他們的天賦。」

「我無法想像這起意外對這個地區,甚至是整個芝加哥的衝擊有多大。」被問起為何選擇威爾森作為主題時,導演歐薩(Chike Ozah)這麼說著。「這正是威爾森的故事,也是關於80年代芝加哥的故事。」

《原文刊載於XXL美國職籃聯盟雜誌2019年1月號》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