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前往武漢長沙採訪亞錦賽,林志傑喊出即將出戰生涯在國家隊的最後一戰。準備出征前,有人在新莊體育館高舉標語「我的青春是林志傑」,那時候對這句標語很有感觸。
當年在馬來西亞代表中華隊出征U18亞青賽時,林志傑幾乎沒有HBL甲組資歷,卻讓當時亞青總教練鄭光錫留下深刻印象,甚至破格挑進U18。當時CBA風雨飄緲,這位18歲球員加上當時年長一點的陳信安,是不是可以讓台灣籃球多一點點想像?
與眾不同的開端
長久以來,大多數台灣球員從培養到成才,都有一定的規律,但林志傑很不一樣,國小只有160公分打控球的身高,到了正濱國中時期不斷長高,最終高中畢業有了190公分,加上街頭鬥牛場練出來的控球技巧,使他從踏進文化大學開始,就讓自己在整個台灣籃球界裡面獨樹一格。
大學時代,林志傑是狂放不羈的天才球員,而文化大學教練李鴻棋過去也非籃球專長出身,數十年執教經驗,場上打法始終讓球員自由發揮,更讓林志傑的籃球路走向與眾不同。
2003年開打的SBL,每一戰都是決戰的口號,林志傑其實一開始連開季觀戰手冊上的焦點球星都不算。當時全台注目的是田壘和陳信安,林志傑雖然已經成為2003年暑假期間哈爾濱亞錦賽國手,但那年中華隊寫下史上最差的第11名,換血政策連年被批評,加上當時網路新聞尚未成為主流,關注大多罵名而非球員表現。
SBL在當年體委會主委林德福主導、湯銘新教授遊說下促成七隊開打,SBL可以說是在台灣籃球最風雨飄緲的時刻開打,但卻在第一季就意外點燃球迷熱情,林志傑顯然是最大功臣。
林志傑給台灣籃球帶來了很多衝擊,包含在第一季SBL就以平均24.4分拿下得分王、當時仍被視為離經叛道的大號三分、以及乾淨俐落的切入轉身,皆帶起了1990年代之後另一波籃球熱。接下來兩季22.4分、24.7分,讓他奠定除了田壘之外、另一個台灣籃球人氣王的身份。
打完第六季SBL後,林志傑選擇前往CBA挑戰。當他在中國越打越好,連續九年維持雙位數得分、曾在年度MVP票選得到第二、打進一次總冠軍戰,甚至被討論多年下來,他的表現或許更勝過同期的中國國家隊先發得分後衛王仕鵬。
綜觀林志傑無論是在SBL、CBA和國家隊,他的歷史排名,即便不是近代中華隊史上第一人,也是前三,但他帶來的意義遠不止於此。過去他在文化大學時曾一度體重失控,胖到超過一百公斤,即便到了SBL,也曾讓行銷公關人員在台啤宿舍樓下枯等,而自己在樓上睡覺睡上一整天,當時仍是台啤球員的許皓程總要記得叫林志傑起床練球。
當時的林志傑並不是懶,只是天縱英才而生活少了點自律,台灣過去哪個天才球員不是這樣?但差別的是,台灣球員過去往往生涯到了三十歲就走向下坡,即便長青,也絕少有屬於每個世代頂點的球員在年過三十還能維持高點,過去洪濬正、洪濬哲兄弟如此,職籃成立後的鄭志龍也是。
林志傑第一次讓我們覺得他真正不一樣了,是在2013年亞錦賽出征前,他透露自己將接任CBA浙江廣廈隊長,那時候他說:「教練說我很有領導能力,還會以身作則,不過他跟我說的時候我只覺得『哪有啊』,我根本不適合啊!」不過嘴巴上說歸說,那年已經31歲的林志傑,狀態卻是前所未見。他過去被詬病只會打國內比賽、但國際賽屢屢自爆,但在史詩般的2013年亞錦賽,他面對地主菲律賓全場攻下20分、9籃板、12助攻,面對中國打出17分、7助攻的大逆轉,這兩場足以傳誦二十年的經典戰役和振臂高呼,都是對中華隊每一個參與者和球迷來說,屬於這個世代的重要回憶。
2015年亞錦賽出征前,中華隊射手陳順詳曾說:「林志傑是我看過訓練最認真的球員,即便簡單的投籃練習,他都會模擬場上各種狀況,連暖身和收操性質都可以練到滿身大汗,真的值得其他台灣球員學習與警惕。」
林志傑的意義,不僅在於目眩神迷和爆發力、三分球,而是他曾面臨掙扎,面臨和每個籃球員一樣的困境,但無論是大環境不佳,還是個人早年生涯的自律問題,他都一一克服。當他成為中華隊史上第一位真正意義上以得分後衛擔綱起團隊的playmaker,他已經31歲;當他在CBA寫下個人生涯平均最高的單季18.5分,那年已經33歲,當他第一次在季後賽終於火力全開,帶領廣廈殺進CBA冠軍戰,更已經36歲了。
落葉歸根之後的下一步與實質意義?
旅外十年後,林志傑今年夏天拒絕山西隊開出含激勵獎金五百萬人民幣的天價合約,其實就已經猜到將會回台與富邦勇士簽下合約。富邦下季將轉戰ABL東南亞籃球聯盟,有了林志傑的加盟,無疑是帶來聲量的最大幫助。
當然很多人質疑,即便回國,為何卻丟下因他而曾有過史無前例高峰的SBL和老東家,選擇前往畢竟非本國聯盟的ABL?尤其過去多年,SBL最為人詬病的是球星不斷出走,如今終於等到球星落葉歸根,卻盼不到再次重回舞台重燃起的火花。
其實這些都是過渡的錯誤投射,SBL過去幾年最大問題不是沒有球星,任何正常化的國際聯賽都有頂級球星不在國內聯賽效力,往外尋找更強大舞台的狀況存在,西班牙、阿根廷、法國皆如此,塞爾維亞和澳洲亦如是。SBL最大問題始終是制度面沒有進步,導致本來應該是過渡時期性質的半職業架構,竟然會一打十六個年頭,從第一季打到現在的球員,只差沒領個獨守寒窯十八年匾額。
SBL究竟缺的是什麼?不是超級球星,而是能讓一個聯賽穩定運作的商業模式,SBL第十六季打完之後,達欣解散加上富邦出走,讓原本已經是死水的大環境更陷入無底深淵,球團每年幾千萬近乎不求回報的投資,連所剩不多的廣告和企業形象,也早已經沒了邊際效應,各隊會想抽手一點也不意外。有沒有覺得哪裡很像?這就是SBL開打前夕,公賣金龍(台啤前身)想要解散球隊的理由,別的國家是十年磨一劍,而我們是十六年轉一圈仍回到原點。
SBL的出現與存在,目的是幫原本陷入困境的甲組籃球聯賽找出突破,但一個體制打了十六年沒有改變,需要的是引進其他外力幫助,至少,要讓球團看見繼續燒錢養球隊的動力和願景。
ABL的強度比起SBL半斤八兩,球員水準扣掉洋將更差了十萬八千里,但最重要的是,富邦未來將以新莊和和平籃球館作為主場館,兩個場館有五千和七千人以上的場地。主場經營有壓力,要解決壓力需要有球星號召,如果以上季夢想家號稱每場有接近四千人進場,即便實際售票數字需要打折,但無論現場氣氛,觀眾支持度,仍比SBL冷冷清清的場邊景況要好上一大截。
如果從零開始、股東各自出資的球隊,都能在短短兩年間養出這樣的支持度,那原本已經有一定基礎,還有企業在背後支持的富邦勇士呢?整個球員生涯,林志傑始終扮演開拓者的角色,從來就不是守成或是待退養老,如果期待他生涯仍能帶給台灣球迷一點感動,那麼,下個球季進場支持吧!這是無論對林志傑,或是台灣籃球最直接的幫助。
我的青春是林志傑,或許這個故事還沒寫到結局。
文/Shaka
圖/台北富邦勇士提供、范仕仰攝
---原文刊載於2019年10月號XXL《我的青春是林志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