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對上金塊的比賽,哈登(James Harden)遭到重兵看管,火箭最終以10分之差敗北。哈登全場只拿下27分,雖然看似依然不少,但對比他在前12場比賽場均可轟進41.2分的鬼神表現,金塊儼然成為防守哈登最成功的球隊。

其實就某種程度來說,哈登算是間接的受害者,因為剛在一週前,金塊才被老鷹的楊恩(Trae Young)轟了42分,金塊總教練馬龍(Mike Malone)就痛定思痛地說:「我們再也不會任何球員憑一己之力這樣打爆我們。」沒想到金塊還真的說到做到,八天之後面對全聯盟最難防守的哈登,全場只讓他出手16次、拿下27分,重點是火箭團隊只拿下95分,用防守確實打亂火箭的進攻步調,成為獲勝關鍵。

「從結果來看,毫無疑問這是成功的,但有人懷疑我們下一次會不會依然成功?我說,等著看吧!」馬龍說。

金塊的防守其實沒有很大的秘密,整場比賽靠的是比別人多一分積極,他們提早包夾哈登、設置陷阱,而且用團隊防守不斷給予哈登壓力。在金塊之後,有著聯盟頂尖外線防守者的快艇也有樣學樣,12月中面對火箭時只讓哈登拿下28分。

防守不會失常?

過去有句老話說「進攻會失常,防守不會」、或是「防守讓你贏得總冠軍」,這樣的觀念大約起源於1980年代末段,活塞的「壞孩子軍團」硬是攔下當時如日中天的湖人「Showtime」大軍開始。從1980年代末期開始之後差不多25年,如果一支球隊重攻輕守,那肯定戰績不會太好看,但如果一支球隊重守輕攻,那不僅很難掉到墊底,要說打進季後賽、扮演攪局者也不無機會。

過去,紮實的防守之所以會變成贏球保證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在那個得中鋒者得天下的年代,除了1990年代的四大中鋒、包含少數能力超強的搖擺人得分手在內,基本上不存在能夠以一己之力改變比賽的生化人,更遑論以後場為主的球隊能夠成為例行賽和季後賽的強權,堅壁清野的內線防守成為奪冠不二鐵則。

但過去幾年NBA風格明顯轉變,進攻成為聯盟主秀,過去一對一和有限度的區域聯防概念是防守球星的點與線,但現在團隊進攻已經從點到線、進而成為面,大量有球與無球擋拆與掩護成為進攻主軸,進攻取代防守變成主動的一方,加上規則與吹判尺度越來越偏向進攻方得利,以及現代籃球不斷加快節奏,比起過去1950到1980年代的進攻導向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近幾年NBA最明顯的趨勢是,無論有沒有四大中鋒,傳統1990年代陣地戰和禁區肉搏的年代已經一去不返。過去從1950年代麥肯(George Mikan)橫空出世以來,NBA始終都是中鋒至上的聯盟,但1980年代活塞帶起的不只是禁區至上,更是1990年代聯盟掀起「長人養成瘋」,充實防守、放慢節奏成為流行。如今,大家都知道喬丹(Michael Jordan)最後改寫了這項定律,但喬丹始終是特例而不是常態,而到了現代,整個籃球潮流、比賽節奏和吹判尺度都偏向進攻者佔據得利的一方,過去1990年代的防守鐵桶陣正式宣告終結。

超級長人是不是依然有生存空間?當然是,任何超級球員放在哪個時代都會是超越時代的存在,但只要仔細比較1990年代的影片和現代籃球,明顯看得出來:過去還存在一人超級明星發揮,和現在場上五人強調團隊發揮的區別。過去一名超級球員能主宰比賽,到了現在,則是交由外線球員發動明顯更加吃香,加上走步等規則灰色地帶放寬,防守肢體接觸緊縮,三分線成為進攻主軸,半場進攻的重點從過去禁區和中距離,延伸到三分線、甚至三分線兩步之外,一來一往更限制防守方作用。

這種潮流之下,最大的影響就是防守者趨於被動,進攻方得到了場上的主動權,得先機者得天下,取得主動權的一方在場上有更大優勢,也造成過去這幾年籃球的革命。

All Switch

勇士崛起後,過去幾年聯盟各隊紛紛仿效,強勢的外線火力成為闖出西區不二法門。火箭和勇士的進攻體系雖然不一樣,火箭運用大量後場擋拆和哈登的一對一單打,勇士則更強調無球走位,不過當然,無論籃球潮流怎麼變,想要變強的球隊永遠不可能放棄防守,就連火箭都擺了塔克(P.J. Tucker)作為不動先發,甚至重要性完全沒有因為塔克年紀漸長、步入生涯後期而降低。

即便是進攻為主的球隊都沒放棄防守,這就不難想像火箭和勇士從自己帶起進攻為主的強勢潮流之後,也擬定精實的防守策略:「All Switch」,就是在每一次進攻方執行擋拆時、立刻進行換防,即便對手有大打小或小打大的錯位優勢,都在第一時間換防後積極協防。All Switch的誕生,無疑是防守端想在現代籃球對抗中更積極爭取主動權的訊號,過去防守擋拆時,如果被動沉退和換防,往往容易在第一時間給進攻者出手機會,換防當然是希望彌補這一個漏洞。

根據統計,火箭在2017-18球季共用了1,406次換防,勇士則是1,075次,當然這是得力於他們有塔克和葛林(Draymond Green)這兩名可以從三號守到五號的聯盟頂級防守前鋒,可以擺出「死亡五小」的機動性陣容。

火箭總教練丹東尼(Mike D'Antoni)說,會採取All Switch某種程度上也是不得已:「這是因為整個聯盟有這麼多好球員,當你採用傳統的一對一防守,不斷追著他們跑,但對方突然來了一個掩護擋人,光靠盯人防守、一定會給對方至少一瞬間的空檔。想想,如果當時你追著是柯瑞(Stephen Curry)、湯普森(Klay Thompson)或是杜蘭特(Kevin Durant),光是給他們那一刻,絕對就足以讓你致命。所以,防守者能做什麼?換防是不得不的,因為你不想在那瞬間給對手進球的機會,想要確保團隊防守不要崩潰,這就是最簡單的辦法。」

當然也有很多老派教練不喜歡這種哲學,認為只有自己的屁股自己擦,才是防守意志的表現。勇士總教練柯爾(Steve Kerr)就說:「奈特(Bobby Knight)就是這一類論點最重要的代表,他認為防守球員必須正面迎接每一個對手掩護,破擋和還原,如果你喊換防,就是軟弱的表現。我可以理解為什麼老派教練會這樣講,因為過去從小到大的盯人防守都是這麼教導我們的。」

但柯爾也認同過去老派教練的執教哲學,防守關鍵並不在於換防,而是防守端得保持積極性。過去防守哲學之所以不換防,是要球員展現出不退縮的意志,其實「All Switch」在這一點上並無二致。

「換防不是無懈可擊,只要你的意志力沒有貫徹,沒有那種要在對方一擋人、就馬上撲上去的覺悟,那換防肯定會變成大漏洞。過去老教練要我們不能在防守端示弱,但現在籃球潮流已經完全不一樣了,過去大家都想把球塞給中鋒、從低位發動進攻,但現在可能第一拍在三分線就決定出手。」柯爾說,「換防當然不是防守意志軟弱,換防之後小個子球員必須拚命對抗原先設立掩護的大個子,甚至可能是詹姆斯(LeBron James)這種高度、對抗性和持球能力都兼具的前鋒。2002年之前連區域聯防都是非法的,和過去相比,現在的籃球和防守已經完全不一樣了。」

誰能搶得先機?

儘管進階籃球數據與追蹤技術日益發達,但仍不能完整說明哈登這類超級後衛,到底帶來多少貢獻,同樣的,拚命死守他們也很難量化到底守住了多少分數。當哈登每一次懶洋洋地遊走在中線附近,或是拿球之後看起來意興闌珊,甚至連個掩護都不需要,這些動作都不會被計算在追蹤系統裡面,但下一拍卻可能要了防守者的命。

柯爾說:「現在團隊防守需要協防和覆蓋的面積大概是史無前例的大,有時候我還是會打開那些經典老比賽,1980年代湖人對塞爾蒂克的對抗,至今我仍然認為那是NBA史上最棒的比賽。但你看那時候的進攻圈小得多了,當時各隊都是過了半場就讓中鋒拿球,直到包夾產生,一場比賽可能只有六到八次三分球出手,但現在光是三分球就變成三倍不止。現在NBA不太打低位了,教練也必須適應潮流,然後學著拿出新東西。」

根據小樣本統計,哈登在那些看似無所謂的地方拿到球並發動進攻,火箭只要經過一次傳球,每次出手的得分期望值高達1.09;只要哈登在場上,火箭從11月底之後的每百波進攻可以拿到116.6分,是聯盟頂尖的表現。

所有NBA球隊都知道「打蛇打七寸」的道理,要防守火箭,當然是想辦法先切斷哈登的供輸,但一般防守和包夾早就沒辦法在哈登身上取得主導權。丹東尼說:「對我們來說,一般包夾其實沒有很大的影響,大概就像面對區域聯防,只要哈登看得到隊友,他就有辦法替球隊把分數掛上去。」

從過去十年的進攻潮流演進之後,很難反駁一個理論,從數學模型來看,要製造同樣的得分期望值,投三分絕對遠比投兩分要容易很多。前塞爾蒂克總教練歐布萊恩(Jim O'Brien)就說過,33%的三分球命中率等同50%的兩分球命中率,但哈登把外線進攻帶到另一個層次,早已是這句話所無法闡述的了。

即便在21世紀之後,三分球在過去依然是被動的攻擊手段,想要投三分無非是靠著切傳或是擋拆後進而產生機會;但哈登讓三分球從被動成為主動,不需要大量掩護,只需要持球一對一,對手不能貼得太緊、放任他切入買犯,但沒貼緊他只要一個後撤步就能出手三分。根據統計,哈登上個球季投了超過700個後撤步三分球,聯盟其他29支球隊整季的後撤步三分球加起來、都不如哈登一個人來得多。

哈登的打法已經樹立了現代籃球潮流和規則中的標竿,某種程度也可說是規則下的受益者,當然不可能每個球員都成為哈登,但只要抓住規則中快節奏、進攻得利吹判和大量三分的訣竅,其實就已經足以讓籃球變得完全不一樣,楊恩就是一例。要遏止這種趨勢,甚至連NBA情蒐和專門負責分析報告的球探們,都曾提出:只有改變規則,才有機會讓籃球潮流再次扭轉。

這套說法確實是值得探討,因為除了哈登之外火箭還找到一大堆比當初預期要好很多的球員:豪斯(Danuel House)從選秀會落選不三不四的浪人前鋒,變成球隊最好用的前場活棋砲塔;塔克從過去大學幾乎沒投過三分、以爛仗和籃板聞名的小號大前鋒,化身成放眼全聯盟最多元的防守者,還有一手精準的底角三分球;麥克拉莫(Ben McLemore)進入聯盟後首次找到定位,成為先發替補兩相宜、不需持球也不需切入的專職射手,甚至連小瑞佛斯(Austin Rivers)都打得比看起來在他老爸手下的時候還更有侵略性和自信。

逐漸成為全聯盟假想敵後,火箭也開始變招,而且應變又比防守端更快一點,尤其本季從保羅(Chris Paul)換成威斯布魯克(Russell Westbrook)後,在以哈登為主的體系中,減少團隊運作的投籃威脅,增加了更多衝擊籃框和季後賽肉搏戰的進攻方式。

當火箭派上威斯布魯克,場上就少了一個射手,就產生最大的隱憂:讓整個半場進攻空間頓時縮小,尤其哈登的威脅在於他無論持球或傳球,都有製造打進三分的機會,但如今多了另一個持球者,而且還是從出道至今皆無法有穩定外線火力的威斯布魯克,那教練團的思維勢必得重新調整。

火箭改採的應對方式,是讓威斯布魯克持球作為主要的playmaker,哈登反而到進攻端另一邊擔任攻擊的第二發動點,防守方依然不敢鬆懈,威斯布魯克就有機會和卡培拉(Clint Capela)執行擋拆,而塔克依然在底線把整個空間拉開。當威斯布魯克與卡培拉同時衝擊禁區,火箭的進攻籃板數高達聯盟第三,防守方依然很難面面俱到,這也是過去勇士早在陣型越跑越順之初,就告訴過全聯盟的道理:不要緊貼30呎外的柯瑞。

換了一套持球模式打了三十分鐘,丹東尼主動問哈登需不需要休息時,哈登往往表示他雙腿還很有力。無論勇士和火箭,當他們擁有不只一招可以發動時,到底會變得怎麼樣,其實葛林早已道過其中奧妙:「進攻的關鍵不是讓你守不住,而是讓你顧此失彼。當我們握有主動,而防守的一方往往只能選擇全力防堵一邊,那我們就搶得先機。」

防守與心理戰

被楊恩打爆之後又要面對哈登,金塊沒有輕易認輸、對著媒體高呼不改規則籃球就要滅亡了,而是用更積極的防守和企圖心,從第一拍哈登還沒接球之前、就對他重兵看防,當然,這在過去還沒開放非法防守的年代是規則所不允許的。

如果看過先前世界盃男籃,就不難發現主動夾擊擋拆持球者,已經變成世界籃球潮流之一,包含西班牙和阿根廷、法國等世界強權都採用這一套,原因無他,其實就是在進攻導向的球風之下,防守者必須做出積極應對,可說是「All Switch」之後的更進一步延伸。

採用這一套主動壓迫的NBA球隊還有雷霆,他們從過去就是主動壓迫持球者的代表,但其實分寸拿捏並不好,往往亞當斯(Steven Adams)不是守得太靠前被過,就是後衛協防包夾時機不對。但上季補進諾艾爾(Nerlens Noel)之後,終於找到防守端靈活性更好的長人,一度讓團隊防守效率高居聯盟第四。

金塊面對哈登,採取的不是普通夾擊,而是從根本上減少哈登的出手次數,運用不斷壓迫和設置包夾陷阱,盡可能讓哈登無法串連團隊。在哈登攻下27分的那晚,雖然他的命中率仍高達五成,但全場只有16投8中,比起哈登本季其他轟下50分以上的夜晚,雖然命中率大概只有四成初頭,但平均高達24.3次出手還有大量罰球相比,金塊想要的效果明顯達成。

提前不斷夾擊哈登還有幾個好處,通常提早讓他在擋拆之前就面對防守壓力,會讓他的切入買犯比率降低,減少賠上犯規麻煩,同時逼迫他落入包夾陷阱,必須用更多單打結束進攻,或是讓他提早傳球,都是理想選擇。

除了金塊之外,採取同樣模式的還有暴龍和國王。國王採用了更積極的防守,過去防守擋拆通常是長人換防,或是一大一小搭配,但國王採取兩名後場球員直接在擋拆之前壓迫包夾,給足哈登壓力,哈登不斷想靠個人能力甩開,結果全場發生八次失誤。

現代籃球的攻守對決,早已不在侷限於打穿防守、或是守死進攻的二元結果論,而是逼迫進攻方作出效率最低的選擇,甚至進而影響進攻球員的心理層面,「如果球隊長時間進不了球,哈登是會沮喪的,他往往在這時候會跳出來積極主導進攻,作為教練團,我們無法責怪他這樣做。」丹東尼如此說,其實就很清楚表明了防守不僅僅只是防守,更是一種心理戰,打垮的不僅僅是進攻,而是整個進攻哲學。

現代籃球不單單只是進攻與防守,從哈登的一個案例和進攻潮流就知道,即便進攻端在現代已經確立得利者的地位,但防守者從未放棄想辦法扭轉局勢取回主導權。籃球還在改變中,如果能仔細觀察每一個細節,會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穫。

文/Shaka

---原文刊載於2020年1月號XXL進攻時代的防守變革與哲學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