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選秀會中被公牛選上後,懷特(Coby White)剛向球隊報到沒多久,就經歷了震撼教育,「我剛到球隊開始練球,投了幾個中距離,球隊就告訴我:不,我們不要你這樣打,中距離是Bad Shot。」他說,「我覺得我必須花點時間適應,因為中距離是我從小的技能包之一。但現在既然球隊說那是Bad Shot,好吧,那就是Bad Shot。」
中距離已死?
不難看出懷特帶著幾分無奈,但因為是菜鳥,也沒得多抱怨,不過隊上另一位主力球員拉文(Zach LaVine)也沒有因此得到差別待遇,熱身賽期間他就被球隊要求減少投中距離,要嘛持球殺到禁區,要嘛退兩步到三分線外投籃。
拉文說:「我從小就以喬丹(Michael Jordan)、布萊恩(Kobe Bryant)球迷的身份長大,因此知道NBA史上最出色的得分手就是從中距離來進攻,如果比賽到最後只剩下三分球,那真的很讓人難過。安東尼(Carmelo Anthony)是史上最佳得分手之一,但他開季卻沒球打,只因為他不符合現在的統計學潮流。」
「中距離已死」應該是近年來吵得最火熱,也最令人感嘆今非昔比的議題。轉變之快,差不多和長人世代的大退潮可堪比擬,但中鋒好歹經過將近二十年,由曾經的中鋒荒到球風轉變,本格派的大個子球員才慢慢退居二線,但且若從防守端和增加進攻變化來看,球場上對於中鋒的需求肯定還在,只是重要性不若過去。
根據統計,其實在沒多久前的2013-14球季,當時雖然三分球出手已經遠比過去增加了幾倍,但中距離仍然是進攻主流,直到2015年勇士拿下總冠軍,NBA進攻概念再次被翻轉之後開始,從此一去不返。
過去短短五年左右,中距離在全聯盟的出手比例已經不是緩步下滑、而是雪崩式減少,如今,有什麼機會讓中距離重回比賽主流呢?目前看不到轉機,當火箭和勇士引領的進攻理念繼續宰制聯盟,也確實沒有走回頭路的理由。
「如果你問那些打了五到七年以上的現代球員,中距離究竟是否應該存在,我想他們的答案會很不一樣,」公牛控球阿西狄亞卡諾(Ryan Arcidiacono)一語道出時代的脈動,「這一代的球員成長在中距離當道的年代,十年前,中距離和禁區單打才是主流籃球,但如果用統計學的角度繼續算下去,很快的籃球就會變成只有上籃和三分球,其他什麼都沒了。誰又能預見下一個五到十年?但我想整個聯盟、包括我們球隊,很多人還是覺得中距離該投,因為籃球不是算數。」
「數據是為了幫助我們分析比賽,而不是改變比賽。」
長人也加入潮流?
來自芬蘭的公牛前鋒馬卡南(Lauri Markkanen)早在青年時期就能裡能外,高達七呎又有豐沛的外圍火力,很容易讓人浮現「下一個諾威斯基(Dirk Nowitzki)」的期待。但其實相較現代球風,亦連20年前已經被視為是長人突變種的諾威斯基,依然顯得保守許多。
諾威斯基和馬卡南同樣在19歲時加入NBA,在他們菜鳥球季、22歲時,10到23呎的中長距離即佔了諾威斯基出手的38%,三分球則有31%;隔年,10到16呎出手比例更提高至41%,三分球則下降到27.8%。反觀馬卡南,本季10到23呎中長距離出手比例低到只有總出手比例的5%,平均每場球僅有零星的0.6次,反觀,三分球出手比例卻高達53%,每場出手高達6.4次。
擁有七呎身高的諾威斯基,打破過去長人既定形象、以外線投籃做為招牌武器,可說是上個世代從球迷到媒體的共通熱議話題,甚至曾一度被當成了邪魔歪道,但其實按照比例來算,當時其三分線出手比例,大概只有與現在聯盟中的佛塞維奇(Nikola Vucevic)差不多,而佛塞維奇如今甚至還要算是為數不多的正規中鋒。
長人會投籃其實本來就不是什麼新鮮事,上世紀的90年代四大中鋒,包含歐拉朱萬(Hakeem Olajuwon)、羅賓森(David Robinson)、尤恩(Patrick Ewing)都是中距離精準的長人。放眼近年,如果要說最接近他們中距離水準的球員,大概要算是馬刺的明星鋒線阿德里奇(LaMarcus Aldridge),即便算上現在還沒打完的球季,他這幾年都是聯盟中投進最多中距離的選手。
從阿德里奇第一次入選明星賽開始,每年得分除了穩健維持在20分左右,中距離出手一直是他保持高效率的重要原因,他在2013年的10到16呎中距離出手比例一度高達65%,轉到馬刺之後由於還必須分擔中鋒任務,他更增加了往禁區攻擊的比重,這兩年雖然越打越靠近禁區,但中距離比例依然維持在他整體出手數的45%左右,且投籃命中率接近45%,準得嚇人。
「我知道很多人都覺得中距離一點都不帥、老派、姿勢很醜,但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它很管用,」阿德里奇說,「我的大學教練巴恩斯(Rick Barnes)堅持每個長人都得要有中鋒技巧,因此我剛上大學最管用的得分手段是勾射,然後慢慢開始練翻身跳投,這奠定了我的動作基礎。」
「不過進入NBA之後,我卻發現自己不再一柱擎天,也不容易在禁區討到便宜,因此才開始增加對抗性,從剛進聯盟的245磅增壯到270磅,雖然靈活性慢了一點,但開始把中距離加進武器庫裡頭,佐以刺探步、晃頭、Step Back、翻身跳投等技巧,皆練得無一不精,當成吃飯武器來使用。」
但眼尖的球迷一定能發現,從本季開始,生涯14年來僅2年有出手超過一次三分球記錄的阿德里奇,卻突然間跟上時代潮流,本季三分球場均出手高達3次,尤其看著馬刺戰績在開季陷入泥淖後、又重新起步,就能看出阿德里奇的進化成為了兩者最明顯的分野。
「投啦!」有天馬刺練球時,阿德里奇在三分線外接球,馬刺總教練波普維奇(Gregg Popovich)朝他大喊。「這是第一次他要我拉出去。」阿德里奇笑說,他們一個是現役唯一夠格被稱為教父級的總教練,一個是已經打了14年、生涯累積將近兩萬分的34歲長青樹,這種畫面確實不太協調。
當波普維奇被問到是否為教練團授意阿德里奇拉出去投三分,他開玩笑說:「不不不,那不是他,是他的雙胞胎弟弟。」包含隊友德羅展(DeMar DeRozan)都因為阿德里奇開始投三分而得利,兩人在上季的中距離出手次數排行全聯盟第一與第二,雖然本季依然名列前茅,但很明顯,看過比賽就可以知道本質上出現了改變。
「阿德里奇確實讓後場球員有很大的空間可以切入,」德羅展說,「或許他可以因此打到38歲也說不定。」
「教練給的指示不是『看你選擇投不投』,而是『給我出手』,我其實一直都能投三分球,以前在波特蘭把射程往外拉的時候我就有下過苦工,只是現在連教練團都開綠燈,時代真的不太一樣了。」阿德里奇說。
其實阿德里奇的說法透露很重要的一個訊息,前述幾位90年代的指標性長人,其實也不是不會投三分球,這些有著穩定16到20呎中距離的長人,理論上退個一步就是三分線,顯然只是要或不要而已。
波普維奇說:「長人要拉出去一定可以,只要大量練習,我們沒有要求每個人都得變成像是柯瑞一樣準,那是上帝賜與他的天賦,但沒有人不能投。波圖爾(Jakob Poeltl)或許現在不能這樣投三分,但到了生涯某個時刻,他一定也會拉出去投籃。」
當然,NBA還是有反例,過去大學就是一名中距離得分好手的華倫(T.J. Warren),過去幾年就已經繳出不錯成績,去年休季轉投溜馬之後,生涯首度有望為季後賽球隊效力,中距離得分手的本事終於被看見。
其實過去幾年華倫就曾證明中距離還是很管用,2018年他曾繳出平均19.6分,他雖然從大學時代的四號轉到三號,但當年平均16.4次出手幾乎都來自禁區和中距離、三分球只有1.4次,命中率高達49.8%。本季轉戰印第安納,他把三分球出手提高到3.1次,但比起兩分球出手次數的11.1次,依然可以看見他沒改變球風。
「我們找他來,是要他把球弄進籃框,管他是兩分還是三分,」溜馬總教練麥克米蘭(Nate McMillan)說,華倫是波丹諾維奇(Bojan Bogdanovic)離隊後接棒的側翼搶分手,同時幫忙分擔小球陣容中四號位的工作,和前任的得分手段相比,華倫明顯「老派」很多,他也確實聽到很多評論認為他該往後退個兩步再投,「這很煩人,不過對我來說都一樣,我不是不能投三分球,但兩分球一樣是Catch & Shoot,這對我來說無關統計數字和效率,因為它們一樣都是得分。」
3永遠大於2?
如果是數據派的信奉者,其實最容易支持中距離無用的論點,就是這幾年間的火箭,過去七個球季他們都是聯盟中距離出手次數最少的球隊,最近四季卻都佔據了進攻效率值前三名的位置。
但其實這也有明顯的反例,馬刺上季是聯盟中距離進球最多的球隊,進攻效率值也名列聯盟前五,本季雖然讓阿德里奇射程往外拉,但22.7次中距離出手依然是聯盟第一,45.2%的命中率是聯盟第三,進球次數也遙遙領先第二名的溜馬,進攻效率值雖然因戰績略有下滑,但依然維持在聯盟第九的前段班水準。
前七六人籃球策略副總兼首席數據分析師佛克(Ben Falk),在他個人主持的網站「Cleaning the Glass」上表示:「要不要拿掉中距離不是非黑即白的問題,我們必須分辨哪些是高品質的出手,哪些是不好的出手選擇,因為不是每個三分球出手的防守情境都是一樣。如果說三分球出手多就代表團隊進攻好,那就等同有人主張少吃多喝比較健康,要證明這個大方向不難,不是少吃但都喝含糖飲料就好,想要打出真正有效率的出手比例分配,還是得看策略而定。」
實際上,這也產生如拉文後來所說的另一種情況:季後賽和例行賽是截然不同的比賽。例行賽有太多簡單出手三分球的空檔,例如上季,哈登(James Harden)每場就有6次距離防守者至少一公尺的三分球出手,但這個數字到了季後賽就驟降到3.1次,聯盟中其他大多數主力後場得分手也都是這樣的情況。
「季後賽還是需要對抗,大家都看到過去杜蘭特(Kevin Durant)是怎麼用中距離摧毀對手,或是麥考倫(C.J. McCollum)上季擊垮金塊的表現。」拉文說,「當大量碰撞和身體接觸隨之而來,三分球就變得不再那麼容易。」
正如同所謂投籃並不是「投進球就是好球」,分析也是,籃球進階數據不是如棒球一樣你丟我打,一個好的出手選擇往往攸關於兩個、甚至三個以上的隊友配合,場上互相傳球掩護之間,很難完全量化成單一直觀數據。說到底,究竟是策略決定武器、還是武器決定策略?一時半刻之間,這個問題也很難有絕對的解答。
在NBA教練團裡面,很多人想的也是如此,佛克就說:「其實教練團想的往往不是三分球或是兩分球,而是如何讓進攻變得更簡單有效,拉文這一類球員的反應,其實更令人擔憂的是數據分析直接跳過教練團。『最有效的出手區域』和『最有效的出手選擇』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只有充分認識球員特性,並且有效溝通、傳達執教理念,才有可能讓數據和策略相輔相成。」
文/Shaka
---原文刊載於2020年2月號XXL《中距離的盛衰與新型態Is Mid-range Dead?》